目前,學校針對調查的結果,已經著手開展一系列心理輔導課程。對此,教育專家表示,孩子在小學階段思想正走向成熟,學校除了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輔導外,家長也不要忽視自己的作用,因為孩子的心理行為受家庭影響最大,家長在孩子面前更應“以身作則”。
調查:一成學生要以武力解決同學矛盾
本次調查工作負責人大瀝城區小學教務處的譚主任給記者看了調查問卷,這是一份內含15個問題的調查問卷,每個問題底下有3~4個選項,要求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實際行為填寫。記者看到,問卷設置中1~6題調查學生在家里與父母的關系如何,怎么對待父母,其他題目就是調查孩子們在公共場所、學校與人相處的情況。
記者好奇地翻看了已經回收的問卷發現,不少同學對父母不“禮貌”。比如說,在“每天上學、放學回家有主動與父母打招呼嗎?”“你每天進父母的房間有敲門嗎?”“你有好吃的東西有主動給父母吃嗎?”和“父母生病時,你有關心過父母嗎?”等幾項調查問題中,半數以上同學選擇“有時有”和“沒有”,表現出對父母不尊重、不關心的態度。
另外記者發現,在“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你選擇什么?”一項中,竟有10%以上的孩子選擇“以我為主,放棄集體利益”一項。而在回答“當你與同學在班級發生矛盾時,你采取的解決辦法是什么?”這一調查問題時,有將近一成同學選擇“用武力解決”,而有超過半數的同學選擇“談話解決”。雖然選擇“以我為主”、“武力解決”的人只占極少數,但也引起了老師們的重視。